紛繁世事多元應,擊鼓催征穩馭舟。
聚焦社會治理體系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,今年以來,江蘇宿遷科學謀劃,堅持以“五治”為主線、“五創”為抓手、“五提升”為目標,縱深推進“社會治理創新創優年”活動,積極探索,勇于實踐,加快實現社會治理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,在全市繪就和諧民生新畫卷。
堅持黨建引領,挺起百姓“主心骨”
家里遇到難事怎么辦?“去找姚大姐啊,她是我們的‘黨員樓棟長’。”這是宿城區項里街道隆城盤谷小區8號樓居民楊培增脫口而出的答案,“再難的事兒,她也會想方設法給我們解決好。”
“黨員樓棟長”書寫社區治理“大文章”。在宿城區試點探索的基礎上,今年4月,宿遷向全市推廣“黨員樓棟長”機制,并出臺相關文件,推動基層黨建網和社會治理網“雙網”融合,打造黨建引領社會治理新模式。
在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上狠下功夫,宿遷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基層社會治理全過程、各方面,深入開展基層黨組織賦能建設,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,推廣新型農村社區黨建新模式,深入推進“強村三項”試點,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、創造力、戰斗力。
緊盯基層社會治理薄弱點空白點,宿遷縱向延伸黨的組織和工作觸角,健全完善“社區黨組織—網格黨支部—樓棟黨小組”組織體系,積極推行小區黨支部、業委會、物業公司“三位一體”治理,真正發揮黨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“主心骨”作用。
建好自治平臺,凝聚發展“眾力量”
今年以來,宿豫區仰化鎮常態化組織黨群“面對面”現場質詢會,鎮黨委書記每場必到,全面統籌、全程指導,引導群眾暢所欲言。對群眾反映的問題、提出的意見,能當場答復的,立即解決;不能當場答復的,召開黨群議事會協商解決;村里無法解決的,鎮里集中會辦。
“有事,當面鑼、對面鼓說清楚,大家心里敞亮,參與鄉村治理也更熱心、積極。”宿豫區仰化鎮澗河新型社區居民萬紅中說。
在社會治理創新創優實踐中,宿遷鼓勵各地積極探索,搭建黨群“面對面”現場質詢會、“廣場夜談”、“小村說事日”等新平臺,不斷健全以黨組織為領導、村(居)委會為主導、人民群眾為主體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框架,努力做到民事民議、民事民辦、民事民管。
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,泗陽的“小村說事日”新機制。“今年以來,在落實疫情常態化防控措施的前提下,全縣各村居堅持舉辦‘小村說事日’活動,創新搭建平臺,現場聽取群眾意見建議,分類分級解決問題,搭建干群‘連心橋’。”泗陽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。
今年3月,沭陽縣桑墟鎮依據村居組織法的相關規定,成立了全國首個村居自治聯合會。“大半年下來,我們在明確自治界限的前提下,最大限度凝聚起了發展‘眾力量’。”桑墟鎮村居自治聯合會會長劉懷東說,“我們正在實踐中不斷細化、優化聯合會議事、執行等流程及相關規章、制度,確保規范、高效運行,充分發揮好基層自治基礎作用,共建共管共享鄉村美好家園。”
放大德治效應,涵養文明新風尚
不讓人情變成債,宿遷今年發布人情新風“宿9條”,這讓泗洪縣朱湖鎮苗圃村“支客”房明眼前一亮,主動擔起人情減負“說客”。
“遇事講究排場,不如量力而行,辦得溫馨。”據朱湖鎮黨委書記李高升介紹,全鎮已有上百人完成由大操大辦“支客”到人情新風“說客”的身份轉換。
今年以來,宿遷注重在社會治理中發揮道德引領作用,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,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,充分發掘各地優秀傳統文化,積極開展“身邊好人”“感動宿遷人物”等道德典型選樹活動,傳遞社會正能量,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凝聚強大精神力量。
與倡導人情新風同步,宿遷著力加強思想引領,重點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(所、站)陣地,持續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“飛入尋常百姓家”。
自古崇文重教的宿遷,還將繁榮民間文化、傳統文化作為涵養社會文明的重點工程加以推進。在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文化惠民服務網絡基礎上,創造有利條件,厚植文化土壤,推動蘇北大鼓、蘇北琴書、柳琴說唱、淮紅說唱、烙畫、面塑等傳統曲藝及民間藝術在傳承與創新中煥發生機,以其豐富的文化底蘊,讓文明蔚然成風。(記者 高云龍 實習生 李映學 馬凌峰)